告别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,信托业的爆发期也逐渐远去。对投资者而言,有必要改变过去一些信托产品的投资思路。
误区一:一味拒绝中长期产品。目前,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偏向短期,导致中长期的信托产品鲜有人问津。不过,自今年央行降息以来,流动性释放带来的资产贬值的概率也被放大。降息时代,“短借长用”的老路未必持久,投资者在资产组合中更应尽量配置中长期的产品,提前锁定未来的收益。
误区二:只挑预期收益高的产品。截至目前,信托仍然维持着“刚性兑付”的神话。在很多投资者看来,信托产品与高息存款可以等同,因此选择购买时,预期收益成为第一要素。不过,高收益的背后往往也有匹配的风险。为此,投资者未来购买信托时,要充分对投资标的的风险、来源进行评估。
误区三:只相信银行的渠道。由于银行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,造成很多投资者只相信从银行的渠道购买信托。这其实是一个误区,银行买产品不意味着就有银行背书,相反,万一产品出现问题,银行还有可能帮不了你,因为银行不承担产品的风险责任。
误区四:只选政信产品。前几年,政府通过其融资平台,向信托融资进行地方基建。由于该来产品有隐形的政府信用,导致政信类信托迅速壮大规模,成为客户青睐的投资品种。
对此,投资者该转变政信类项目“刚性兑付”的思维,切莫认为有政府背景的项目是无风险,相反,该学会从地区情况是否良好、政府财政是否雄厚、征信措施是否完善等方面重新考量项目来源。
误区五:与股票挂钩的收益高。伴随二级市场火爆,挂钩权益类的信托产品成为香饽饽。阳光私募的产品,如果投顾没有缺乏足够经验,震荡阶段投研的回撤能力较弱,很容易带来净值上的损失。
误区六:房地产信托避而不知。由于先前的颓势,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。不可否认的是,该行业,尤其是一线城市以外的趋于,确实存在资产泡沫,但从周期看,考虑其占经济的比重,去库存阶段的房产不会出现断崖式的花落。但在今年,供求两端回暖,在“释放流动性——贷款利率下调——房地产投资增长——经济上行”的传导周期中,房地产信托或迎来反弹。